康熙字典:
部首:糸
字典出處:宋本廣韻:頁199第27康熙字典:頁940第04辭海: 卷1頁0605第05GSR: 第892.b漢語大字典: 卷5頁3457第09
國語發音:shéng mǐn yìng shèng
粵語發音:sing4
唐代發音:jhiəng
說文解字:《糸部》繩:索也。从糸,蠅省聲。
宋本廣韻:《廣韻・下平聲・蒸・繩》繩:直也,又繩索俗作䋲。食陵切,十二。
康熙字典:《康熙字典・糸部・十三》繩:《廣韻》食陵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《正韻》神陵切,𠀤音乗。《說文》索也。《急就篇註》繩謂紨兩股以上。總而合之者也。一曰麻絲曰繩,草謂之索。《易・繫辭》上古結繩而治。《書・說命》惟木從繩則正。《禮・經解》繩墨之於曲直。《前漢・律歷志》規圓生矩,矩方生繩,繩直生準。又《書・囧命》繩愆糾謬。《疏》木不正者,以繩正之。繩謂彈正。又《詩・周南》宜爾子孫繩繩兮。《傳》繩繩,戒愼也。《朱傳》不絕貌。又《大雅》繩其祖武。《傳》繩,戒也。《朱傳》繩,繼也。又《禮・樂記》省其文采,以繩德厚。《註》繩,猶度也。《史記・樂書註》王肅曰:繩,法也。又《禮・深衣》負繩及踝以應直。《註》繩謂裻,與後幅相當之縫也。又《左傳・莊十四年》蔡侯繩息嬀,以語楚子。《註》繩,譽也。《小爾雅》繩之,譽之也。又《集韻》以證切,音孕。《周禮・秋官・薙氏》秋繩而芟之。《註》含實曰繩。又《集韻》弭盡切,音泯。繩繩,無涯際貌。一曰運動不絕意。又《集韻》石證切,音乗。𡽪也。又《韻補》叶乗融切。《𨻰琳武庫賦》陵九城而上躋,起齊軌兮玉繩。車軒轔於雷室,騎浮厲乎雲宮。《廣韻》俗作繩。
反切:食陵(《廣韻・下平聲・蒸・繩》)
英文翻譯:rope, string, cord; measure, restrain
古汉语:
繩
shéng
①<名>繩子。《過秦論》:「然陳涉瓮牖~樞之子。」
②<名>木工取直用的墨線。《勸學》:「木直中~,輮以為輪,其曲中規。」
③<名>標準;法令。《韓非子·孤憤》:「則貴重之臣必在~之外矣。」
④<動>約束;衡量;糾正。《病梅館記》:「此文人畫士,心知其意,未可明詔大號天下以~天下之梅也。」【繩尺】⒈工匠用的墨線和尺子。⒉法度;尺度;章法。【繩墨】⒈木工畫直線的工具。⒉法度;規矩。【繩樞】用繩系住門扇充當門軸。形容家境貧困住房簡陋。
常见问题:
- 繩的拼音是什么?
繩的拼音是shéng .
- 繩总共有多少笔?
繩总共有笔.
- 繩的笔画写法?
繩的笔画写法请点击上方"查看分步写法"按钮查看.
- 繩的在线书写练习网站?
本页即是繩的书写练习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