》在线书写练习

查看笔顺

拼音: 笔画: 部首:



康熙字典:

部首:竹
字典出處:宋本廣韻:頁514第25康熙字典:頁883第18辭海: 卷1頁0136第01GSR: 第868.l漢語大字典: 卷5頁2963第09
國語發音:cè
粵語發音:caak3
唐代發音:*chrɛk
說文解字:《竹部》策:馬箠也。从竹朿聲。
宋本廣韻:《廣韻・入聲・麥・策》策:謀也,籌也。《釋名》云:策書敎令於上所以驅策諸下也,又馬箠也。楚革切,十四。
康熙字典:《康熙字典・竹部・六》策:《廣韻》楚革切《集韻》《韻會》測革切《正韻》恥格切,𠀤音𠕁。《儀禮註》策,𥳑也。《蔡邕・獨斷》策者,𥳑也。其制長二尺,短者半之,其次一長一短,兩編下附單執一札,謂之爲𥳑。連編諸𥳑,乃名爲策。凡書,字有多有少,一行可盡者書之于𥳑,數行可盡者書之于方,方所不容者乃書于策。《禮・曲禮》先生書策,琴瑟在前,坐而遷之,戒勿越。《通攷》漢制,取士作𥳑策難問,試者投射答之,謂之射策。若錄政化得失顯問,謂之對策。又策書。《釋名》策書敎令于上,所以驅策諸下也。《左傳・僖二十八年》王命尹氏及王子虎、內史叔興父,策命晉侯爲侯伯。又籌也,謀也。《史記・袁盎傳》盎雖家居,景帝時時使人問籌策。又蓍也。《史記・封禪書》黃帝得寶鼎神策,於是迎日推策。《註》策,神蓍也。黃帝得蓍,因以推算曆數,逆知節氣與日辰之將來也。又竹名。《左思・吳都賦》策簩有叢。《吳筠・竹賦》爾其衆彙非一,則有策簩筋曼。又馬箠。《禮・曲禮》君車將駕,則僕執策立于馬前。《左傳・文十三年》晉士會行,繞朝贈之以策。《註》策,馬撾。又策馬曰策。《左傳・哀十一年》淸之戰,孟之側後入以爲殿,抽矢策其馬。又天策,星名。《左傳・僖五年》童謠云:鶉之賁賁,天策焞焞。《註》天策,傅說星。又金策,錫杖也,見《詩韻輯略》。又小也。《揚子・方言》木細謂之杪,燕之北鄙,朝鮮洌水之閒謂之策。又策策,落葉聲。《韓愈詩》秋風一披拂,策策鳴不已。又警策。《陸機・文賦》立片言以居要,乃一篇之警策。《註》馬因策而行疾,喩文資片語而理明。以一言入衆辭中,若策之警馬也。又刺也。《揚子・方言》凡草木刺人,北燕、朝鮮之閒謂之策。又姓。明有策敏、策𥳑。又《集韻》一曰小箕。《篇海》亦作筴、𠕁。俗作䇿、筞,誤。
反切:楚革(《廣韻・入聲・麥・策》)
英文翻譯:scheme, plan; to whip; urge

古汉语:



①<名>竹製的馬鞭子。《過秦論》:「振長~而御宇內。」《馬說》:「執~而臨之。」
②<動>鞭打;鞭策。《馬說》:「~之不以其道。」《中山狼傳》:「~蹇驢,囊圖書。」
③<名>竹杖;拐杖。《淮南子·夸父逐日》:「夸父棄其~。」
④<動>拄着(拐杖)。《歸去來兮辭》:「~扶老以流憩。」
⑤<名>寫字的竹簡;書冊。也寫作「冊」。《王冕讀書》:「執~映長明燈讀之。」
⑥<動>記錄;登記。《木蘭詩》:「~勛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」
⑦<名>帝王對臣下封土、授爵及任免的文書。《三國志·諸葛亮傳》:「先主於是即帝位,~亮為丞相。」
⑧<名>古代政論性文體名;策論。如蘇軾的《教戰守~》。《海瑞傳》:「即伏闕上《平黎~》。」
⑨<名>計策;計謀。《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均之二~,寧許以負秦曲。」《<指南錄>後序》:「予更欲一覘北,歸而求救國之~。」【策名】指出仕做官。古代出仕做官之人,都要在自己上司的名薄上寫上自己的名字,以表明從屬。范曄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「吾~漢室,死歸其正。」【策士】謀士,指古代在大官或名人門下出謀劃策的人。柳宗元《沛國漢原廟銘》:「故曲逆起為~,輔成帝圖。」(曲逆:曲逆侯陳平)【策問】漢以來科舉取士,以政治、經濟等設問,寫在簡策上,讓應試者分條解答。也稱「對策」。《後漢書·和帝紀》:「帝乃親臨~,選補郎吏。」

常见问题: